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賞花穿洞竄村紅花嶺


礦場坑蓮麻坑路10號廢警崗

謝謝祖兒領隊,
開疆闢土抄捷徑,
慳時省力擴濶視野....

10.02.2018 (六) 
準時九點半
於粉嶺鐵路站出發 
乘搭78K巴士到沙頭角
擔水坑村起步
訪吉蒂店,
 轉山咀後山的日軍碉堡
 上電塔 (大亞灣核電輸港首站)
 到亞公頂以東的山脊 (麥景陶警崗)
不跟脊登亞公頂, 取横繞路落伯公坳
 輾轉新桂田坑大休
 沿山腰路稍稍上落
至蓮麻坑路
礦場坑的礦區
後續走最大的礦洞
及礦山 (麥景陶警崗)
 落蓮麻坑探勝 
 辛亥革命100周年國父紀念銅像


[花開花落有序 桃花依舊笑春風
宴開宴散是緣 匆匆何須爭朝夕]

沙頭角擔水坑村
 







擔水坑村廢屋








吉蒂店


黃皮
群雅學校



山咀後山的日軍碉堡






下望沙頭角海


沙頭角海/烏石咀

上担水坑北-142




大亞灣核電輸港首站電塔

下望沙頭角



今日這裏...山花幾叢!



亞公頂以東的山脊 (麥景陶警崗)

不跟脊登亞公頂, 取横繞路落伯公坳
2016年,當時棵樹未斷;
2018年,她斷了!
小梧桐/深圳市廣播電視發射塔









伯公坳麥景陶警崗










最東的一座伯公坳碉堡


新桂田坑

















落至蓮麻坑路








礦山 (麥景陶警崗)





10號廢警崗
 












蓮麻坑廢礦場-相片錄自網頁


礦場坑的礦區








天然冷氣5號洞口(洞口有二)



新桂田右坑之瀑布
礦場坑





走入最大的蓮麻坑礦洞













6號洞一廳3大口



 







6號洞主礦洞大廳








917級天梯/沿九佰多級石階路落蓮麻坑村





鹿湖山鳥瞰蓮麻坑村,中間山坡為風水林





 

蓮麻坑河
蓮麻坑葉仕定故居






辛亥革命100周年國父紀念銅像
 







蓮麻坑村風水塘










 



蓮麻坑村口車路還是禁區,要禁區紙出入,不能坐小巴走...


禁區前閘口旁小山徑/過水閘



過水閘 攀陡坡






沿禁區鐵絲網前往36號閘口


再攀爬陡直的山坡但不算太難






 

深圳長嶺村

出山路口/36號閘口旁之嘉道理農業輔助會(KAAA)

蓮塘長嶺/山路出口/36號閘口旁KAAA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等小巴


快樂又一天
* 沙頭角 *

4 則留言:

  1. [蓮麻坑]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之內,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由於蓮麻坑曾經屬禁區範圍,所以沒有重大的發展項目,
    外來人士不能隨便進入,蓮麻坑一帶的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蓮麻)而得名。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
    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蓮麻坑礦洞最少分五個主洞
    (1-6號,4除外,洞號沿海拔遞增),
    據土力工程處所述,蓮麻坑盛礦鉛礦,
    約1860年代起開採,至1958年荒廢。
    最高一層為「大廳」(6號洞),海拔約180米,
    位於澗邊,三個相連大洞口,不遠處有分支深入各洞。
    稍降約六十米,在廢棄建築物旁沿支路直走一會,即見5號洞;
    可享天然冷氣,洞口有二,廿米深處合二為一;
    其實6號洞對出谷下也有一洞口,
    1-3號洞或許已被封掩。

    蓮麻坑村中現時住著少於100人。
    在全盛時期,曾住滿過千名村民。
    村中絕大部份村民姓葉(祖籍為廣東陸豐之客家人),
    有少數姓劉、官、冼的村民。

    回覆刪除

  2. 「蓮麻坑」早載於清代《新安縣志》。
    康熙八年復界後,各宗姓客家人移居蓮麻坑。
    蓮麻坑人種稻米務農為生。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蓮麻坑依深圳河一分為二,
    北面改叫長嶺村,歸華界,南面歸英界,但兩村人仍可來往。
    1960年代,內地經歷大躍進、大饑荒、文革,
    港英殖民地政府關閉邊境禁區,包括當中蓮麻坑村。
    兩地人自此靠一條「國際橋」(耕作口)來往耕種。
    村口亦裝上閘門,與世隔絕,出入此村要帶禁區紙。

    回覆刪除
  3. [葉定仕故居]
    約建於一九零八年,
    外觀仿照孫中山先生於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興建。
    葉定仕先生(一八八二年至一九四三年),又名天發,號廣新,
    為沙頭角蓮麻坑葉氏第八世祖。
    他早年到泰國當裁縫學徒,其後成立服裝廠,承包軍服生產工作。
    根據泰國中華會館的資料,
    孫中山先生於一九零七年成立泰國中華會所(後改名為泰國中華會館),
    爭取海外華人對革命活動的支持,葉氏為共同發起及創辦人之一,
    是中華會所草創時期的中堅人物。
    翌年孫先生赴曼谷設立同盟會,加盟者三十餘人,葉氏為其中之一。
    後來並受命主持客屬人士的加盟工作。
    葉定仕先生在一九三六年偕家人重回蓮麻坑村定居,後於一九四三年逝世。
    葉定仕故居主要以青磚及木材建造,
    屋頂為中式金字瓦頂,外牆飾以吉祥圖案壁畫,糅合中西建築風格。
    建築物的設計簡約對稱,正立面建有門廊,
    以方柱支撐上層的陽台,陽台欄杆飾以琉璃花瓶。
    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會在葉定仕故居為法定古蹟後,
    為這幢歷史建築物安排全面的修復工程。
    修復工程完竣後,建築物會開放予市民參觀。
    -錄自網頁

    回覆刪除
  4. 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
    大量難民為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
    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
    為加強邊防設施以阻止難民繼續湧港,
    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
    於1949年至1953年間
    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建設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
    由東面至西面,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
    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
    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
    及擔竿洲(米埔)。
    七座碉堡的結構大致相同。
    主體為八邊形或圓形的兩層高建築,兩翼則是單層式的設計,
    而其外牆均以墨綠作為主色調。
    當時碉堡內,除了備有監察設施外,
    同時亦具廚房、臥室與水塔等生活設備,以便警員長期駐守。
    由於外型特別,故碉堡又曾被稱作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
    -錄自網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