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石馬獅人共容


2019首度插旗開荒拓土石馬巔

一出
龍蟠街就坐升降機過鳳德直上,
坐都坐到暈陀陀.... 
原來
由鳳德邨可以唔使喘氣行斜路,
就可以上到沙田坳邨, 
話咁快
30分鐘左右就到慈雲山中心!  

01.01.2019 10:00hrs
集合於地鐵鑽石山站C出口/近OK便利店舖位 
鳳德邨登高上沙田坳道 
→法藏寺後山
→石馬
→獅尾
→獅峯.... 
落回歸亭
→望夫山側落引水道
→新田圍/山下圍 

一落地道就是地鐵鑽石山站C出口/近OK便利店舖位 


獅峰留痕
 


鳳德邨天梯
 


慈雲山中心





沿巴士總站側行







沙田坳邨


法藏寺
 







2019首度扯旗/石馬腳石礦場



石礦場


石礦場的舊水泥路入





沿小路前行不遠就是崖邊
沿崖邊上
 























遙眺石馬





石馬/天地正氣石

雞胸山/麥徑五段









 




 









 





 











當我地8位山友到達石馬後,波士還留在原地同我地影相,謝謝波士硬食西北風!
看到大石上嘅波士嘛?
終於等到波士嚟啦~



謝謝你祖兒留步久候...






 


















 








獅峰留痕
摘錄:《獅山殘塔話昔今》- 介子













 








 












 


     






 






















 

望夫山側落引水道
 






紅莓谷引水道
日照望夫石
















新田圍




沙田碩果僅存的豆腐工坊/另一在小瀝源的早年已煙沒
 




 


四水歸堂....聚流出屋前水塘,肥水不流別人田!


 * 獅子山郊野公園 *

3 則留言:

  1. [獅子山]
    佇立於九龍中部,海拔高度495米。
    從九龍南面市區仰望,其勢酷似一頭獅子雄據山頭,
    在遠處也能清楚分辨;
    若從荃灣遙望,山勢又如老鷹般昂首。
    70年代一曲《獅子山下》,
    細緻刻劃香港人的生活處境,並提升港人的本土意識。
    時至今日,此曲仍家喻戶曉,故此獅子山可說是最為人熟悉的山峰。

    獅子山可由數條路線攀登遊覽:
    主線是由麥理浩徑第五段近標距柱M104 的石級上攀;
    其二是從九龍坳的香港回歸紀念亭側的泥徑上攀;
    其三是由沙田坳道的法藏寺起步,經過俗稱獅尾脊的山徑上達。
    此外,從獅身也可沿較狹窄小徑登上獅頭。

    -錄自網頁

    回覆刪除
  2. [傻人塔]
    有段故
    獅尾脊的山徑與石馬背後的山坡會合處,
    路中有一座殘缺的石塔,就是「傻人塔」。
    傻人塔原高約四米,方形塔身共有六層,
    似由晨運客於多年前搭建,可惜無法得知建塔用意。
    朱維德在《香港掌故1》書中
    曾提及「傻人塔是在五十年代建成的,
    六十年代初,有人曾在報章上作專題報道,
    其後不知何故,傻人塔搗毀……
    細看題字碑記,是經人故意破壞的。
    又有人說:『傻人們』原是國民黨的將軍……
    當年左右兩派之爭頗為激烈,
    疑心左派施加破壞。
    然耶非耶?」
    傻人塔背後的故事,相信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
    【雙山抱海浮游鯉】
    【一塔擎天起睡獅】
    六十年代中期
    由「陳一權,黎水皮,曾唯恕,廖之初,陳普聲」
    五位年近古稀的有心人共同努力建成的三合土石塔。

    筆者藏有卅三年前一幀照片(正面),可見塔分六層(節):
    底層為基座,無文字,
    二層錄建塔者五人姓名,
    三層直書「傻人塔」三字,
    四層直書「頂天立地」四字,
    五層無文字,
    六層為兒臂粗之圓柱。
    塔背第二層有一碑文,
    記五人每日登山,「馱砂負石,不避風雨」的過程,
    卻因「人以為傻,乃以傻人自命」云,
    此碑文今唯餘下截少量文字;
    第四層書一聯云:
    「雙山抱海浮游鯉,一塔擎天起睡獅」,俱可見其所寄。
    塔基座正面約二呎四吋,側二十二吋;
    至第五層為一呎方。
    每層高二呎多,全高為十三呎左右。
    可惜經歷七十年代幾番風雨,塔竟被摧折倒下,
    第六層圓柱失落,
    四、五層滾下不遠坡間,
    餘三層斜臥於原塔基坡上,堪供遊者憑弔。
    摘錄:《獅山殘塔話昔今》- 介子

    -錄自網頁

    回覆刪除
  3. [曾大屋]
    位於沙田東部,在獅子山隧道公路旁。
    它是沙田的標誌之一。
    曾大屋原名「曾氏山下圍」,又稱「曾家大屋」,
    曾大屋是「曾氏山下圍」大屋的簡稱。
    全村共六萬五千多平方呎。
    始建於1848年,至1867年才全面落成,前後歷時二十年。
    曾氏當年建此屋非常認真,除特聘請長樂縣同鄉擔任工程設計外,
    全屋皆用青磚築成,建屋用的青磚則是由隔田村曾氏窯廠定燒運送,
    故該屋歷經一百二十餘年,依然異常堅固。

    -錄自網頁

    回覆刪除